都江堰第二主体工程宝瓶口。宝瓶口是人工在玉垒山上凿开的一个口子(照片左边)。宝瓶口是都江堰的第二分水工程,起"节制闸"的作用,它能自动调节内江进水量,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。因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,故名宝瓶口。飞沙堰是都江堰的第三主体工程。这项工程看上去十分平凡,但它的作用非常大,它是确保成都平原免受水患的关键工程。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,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;遇到特大洪水时,它还会自行溃堤,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。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”飞沙“,岷江从万山丛中奔泻而下,夹杂着大量泥沙、石块,如果让这些沙石顺内江而下,就会淤塞宝瓶口和下游河道。飞沙堰能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沙石,从这里抛入外江,确保内江通畅。
离堆公园里的杩槎和卧铁。杩槎是用来挡水的。需要调水时,把杩槎排列江中,用石头固定,迎水一面铺上竹席就可以截流调水了。简单易行,不用建坝,还可以反复使用,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!卧铁是用来标记挖掘深度的。由于都江堰遵从李冰“深淘滩,低作堰”的原则,从古至今,每年枯水期都要清除河道淤积的泥沙。泥沙挖到多深才合适呢?人们凭经验找出了一个适当的深度后埋上卧铁,岁修挖沙时挖到见卧铁就可以了。据介绍,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(1576年)、清同治三年(1864年)、民国十六年(1927年)和1994年埋下的。喷泉里的卧铁是复制品,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。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大门。离堆就是当年开凿宝瓶口时挖出的土石堆积成的土堆,因已和山体分离,故称“离堆”。
离堆公园堰功道。
这条长150米,宽14米的堰功道建于2000年。堰功道左右两边12尊古朴凝重的青铜像,都是秦汉至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个历史时期修堰治水有功之臣的雕像。堰功道碑记。堰功道旁的这一株银杏树,据说是三国时期的张松所栽,至今已有1800余年。这株银杏树的奇特之处不是年代久远,而是雌雄同体。据说凡是银杏树,都是成双成对的,在雄性银杏树附近,必然有一株雌性银杏树,而张松所栽的这棵树竟然是雌雄同体。因为稀少,所以珍贵,这株银杏被都江堰市列为镇市之宝。伏龙观看名称就知道是道教庙宇。离堆公园北端的伏龙观,因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,是纪念李冰的庙宇。离堆公园大门广场。横跨内江的南桥。走出都江堰大门,来到南桥,凝视着涛涛江水,心中不禁感慨万分。两千多年前构筑的工程,到现在还在使用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。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,怎能不令人惊叹!行程示意图
评论